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表示,全世界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目標,台灣要邁向零碳排的願景,需要各界攜手參與,工研院將啟動2050年淨零碳排的能源供需情境評析,協助政府達成零碳電力目標。
為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,工研院認為,2050年距今尚有30年,中間的變數及影響很多,不確定性仍大,因此工研院將採用科學化的方法與工具,推演出台灣2050淨零排放可能路徑供各界參考。
其次,能源燃料燃燒占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9成以上,因此,使用低碳或無碳排放的電力發電,將是台灣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重要基石,工研院將啟動2050年淨零碳排的能源供需情境評析,協助政府從低碳、無碳著手,大幅提高能源效率與擴大再生能源,並建立電力承載順序(Loading Order),達成零碳電力目標。
第三,工研院持續以科技研發及產業合作加速循環經濟的推動,逐步替換現有的生產消費模式,建立創新的商業模式,引領產業綠色轉型。目前已有18項亮眼的低碳循環技術階段性成果,分別從供給、使用、製造及環境四個面向切入。
在能資源供給面,工研院已開發出可量產的新型太陽能電池,這款名為穿隧氧化鈍化接觸太陽電池( TOPCon Solar Cell),具有光電轉換效率高、投報率高、短期回收三大優勢,電池轉換效率達23.5%,模組功率達360W,成果領先全球,並已於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進行驗證。
此外,工研院還整合多元資源,建立虛擬電廠(VPP)試範系統,將以工研院新竹中興院區為調度中心,連結台南六甲、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與其他分散式資源,提供電網運轉調節能力,帶動國內低碳能源產業新契機。
